
一方面,能源供给改革不断深化。大力推动能源发展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新能源装机量、发电量实现“双翻番”,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%,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6.1个百分点,转型升级成效明显;抽水蓄能电站实现运行1座、筹建1座、纳规1座,建成投运3座独立储能电站,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断提升;全网用电最高负荷突破1100万千瓦,大负荷状态下,电网整体运行平稳。今年以来,全市不断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。沂水县等4个县区获批国家级“千家万户沐光行动”试点,数量全省第1、全国第2;费县等4个县区纳入省“千乡万村驭风行动”试点,数量全省第1;费县、沂南县一批新能源项目纳入2025年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项目清单,为下一步加快能源供给改革奠定坚实基础。
另一方面,能源创新改革成效显著。全市绿电绿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。2024年,临沂市绿电绿证交易量达5亿千瓦时,售出绿证46.3万张,建成全省首个市级“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”。实施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发展,沂水上小庄“零碳”乡村、临沭朱村“红村绿电”绿色用能新模式入选省典型案例,开展“百园千企光储用零碳行动”,打造了398个绿色园区、绿色企业。积极探索新型电力经营主体,成立临沂市虚拟电厂服务中心,全市首家虚拟电厂——山东泰华电力于3月19日正式“上线服务”。临沂市能源发展改革先进经验入选2025年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。
山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并实施了“五段式”分时电价机制。这项创新举措不仅是山东省深化能源革命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实践,也为全国电力市场建设贡献了“山东智慧”和“山东方案”;既能让企业和百姓得实惠,又能保障电网安全运行。一方面,让大家电费账单“瘦身”。低谷、深谷电价每度最低可降至0.4、0.2元左右,工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柔性生产调度,可以将高能耗工序精准安排在低谷、深谷时段,大幅降低用电成本。大家可以选择在深谷时段给电动汽车充电,电价低至每度0.2元左右。农业生产领域,可通过调整作业时间,降低电费负担。另一方面,让电网运行“减压”。新能源的“随机性、波动性、间歇性”特点对电网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分时电价政策优化后,午间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强,晚峰用电负荷转移占比增大,这不仅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,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更广阔空间。
下一步,市发改委将会同国网临沂供电公司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加强宣传,让好政策家喻户晓。通过多种渠道,如门户网站、社交媒体等,广泛宣传分时电价政策,提高企业和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。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,为工商业用户提供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案例。开展用户培训,帮助用户了解如何通过调整用电行为降低成本,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二是激活市场,让新主体释放活力。进一步落实电力市场改革政策,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与分时电价机制的协同运行,引入虚拟电厂、分布式聚合商等更多竞争主体,打造更加灵活、高效的市场环境。进一步简化电力交易流程,让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段的电价差异和收益情况。加强对电力市场的监督管理,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,为分时电价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三是科技赋能,让好技术降本增效。加大对智能电表等电力计量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,持续提高用户用电数据的实时、准确采集和分析能力,为分时电价政策和用户用电行为优化提供技术支持,助力用户进一步降本增效。鼓励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增强用户对分时电价政策的响应能力。
二是创新绿电消纳模式。大力推动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发展,支持申报“零碳园区”、绿电产业园等试点,推进绿电就近就地消纳。结合新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,发挥虚拟电厂聚合调节作用,引导用电企业可调负荷向新能源大发时段调整。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,提高绿电占比。推进“风光氢氨醇”一体化发展,支持新能源电厂新增制氢装机参与电网调峰,配建的合成氨、甲醇项目不受“两高”行业减量替代政策限制。开展车网互动充换电站示范试点,推动双向充放电(V2G)应用,丰富应用场景。
二是加强电网建设。2025年,临沂电网计划投资超20亿元,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省前列。主网方面,加快推进500千伏开阳、220千伏祊河、费县220千伏电网网架加强等重点工程建设,实现电网“增容扩口”,打造“分区清晰、灵活高效、弹性互济”的坚强主网架,满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下的电网高弹性发展需要。配电网方面,全力推进110千伏兰山红埠、兰陵二庙等变电站布点,打造110(35)千伏双侧电源链式结构。加快10千伏“卡脖子”线路改造,调整线路接带负荷,优化运行方式,进一步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承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