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中央企业作为“国家队”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、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。近期,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,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、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,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“对话新国企·科技创新主力军”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。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,围绕行业科技前沿、科技成果转化、科技人才培养、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,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为中央企业发挥“三个作用”、争当“三个排头兵”贡献智慧力量。
转机出现在2003年。在国外公司负责的三峡左岸电站机组调试现场,刚完成吊装的进口机组在进行过速试验时突发异常剧烈震动,几十名国内外专家应邀参加问题的分析,近一个月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,束手无策,有人开始担心机组运行的安全性。危急时刻,覃大清带领哈电电机的专家团队应邀来到现场。“我们分析了过速异常振动的数据,还原了振动现象,在以往稳定性研究经验的基础上,通过创新思维,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法,得到了三峡公司现场领导的认可。不到48小时,就快速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过速异常振动难题,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。”覃大清回忆,这次“闪电战”不仅化解了危机,更让国内外专家受到强烈震撼,纷纷称奇,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认可。
而早在1997年,覃大清就带领团队开始了三峡右岸水利开发。那时,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是个世界性的难题,解决这道难题如同要治愈“癌症”一般。经过20多个优化方案和上百次的试验,终于研制出了L型叶片转轮。2003年国庆节刚过,北京水科院的首次国际同台对比传来喜讯,混流式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,这个世界性的难题,被覃大清的研发团队攻克了。至此,我们国家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,从以往的跟跑、并跑,走向了领跑,短短几年,实现了30年的跨越。
白鹤滩转轮的研发,需要同时兼顾效率高、稳定性高、超出力能力强等挑战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水力设计团队采用了“数字物模双试验循环”研发模式:先在计算机里对水轮机转轮设计方案进行上千次流体动力学CFD仿真计算的数字试验,不断循环优化;然后再将优选出的方案制造成与原型比例约为1:20左右的物理模型,在模型试验台上进行全面的性能试验,不断循环优化;最终优选出的水轮机模型,其转轮最高效率达到世界最高的96.7%,综合性能最优,用于白鹤滩电站。
覃大清介绍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结合,是传统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据此,他勾勒出中国水电创新的独特路径。在基础研究方面,建立全球最大的水力模型试验台,累计完成近2000个水轮机模型试验,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流体数据库。在工程转化方面,创新“产学研用”协同机制,充分发挥创新链的链长作用,以应用为龙头,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并将其成果融入自己的创新体系,并使其成果能够在向家坝等实际电站机组上得到“实战检验”。在智能迭代方面,开发智能运维系统,通过20万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机组状态,运用大数据预测故障,使电站机组检修周期从2年延长至5年。